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国家宪法日】2016年12月4日——我国第三个国家宪法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05

打印本页 |  关闭本页
       2016年国家宪法日宣传主题

        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国家宪法日的诞生

 ‍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宪法是对1954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别在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对现行宪法作过四次修改。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2014年10月27日,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议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明确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设立国家宪法日的目的

       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新中国宪法的变迁史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

        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权利。它包括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和禁止差别待遇。

        (二)政治权利

        指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行为可能性。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三)宗教信仰自由

        指公民依据内心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它包括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出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四)人身自由

        又称身体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主要包括: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秘密和通讯自由受法律保护。

        (五)社会经济权利

        是指公民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的具有物质经济利益的权利。它主要包括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和继承权,劳动就业权和取得报酬权,休息权,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六)文化教育权利

        是指文化与教育领域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受教育的权利、从事科学研究的权利,从事文艺创作的权利与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

        (七)监督权

        是指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具体包括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

        我国现行宪法第52条至第56条规定公民有以下基本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义务

        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禁止任何民族歧视和压迫。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具体包括: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主要是指公民必须树立祖国安全高于一切的观念,同一切损害祖国尊严、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进行斗争;保护国家的声誉和荣誉不受损害;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文面的利益。

        (四)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主要指: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五)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进行社会资源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都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六)其他义务

        1.受教育义务。指适龄的未成年人必须接受学校教育的义务。

        2.劳动义务。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必须参加社会劳动。

        另外,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及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